|
高仿字画馆 |
电话: |
传真: |
邮箱:
admin@126.com |
地址:
北京荣宝斋大厦 |
|
|
| |
关于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文征明 |
发布时间:2016/4/13 | 浏览次数:427 次 |
本文来源于北京高仿字画网www.gfmrzh.com 2016.03.30 明代著名吴门四才子之一文征明简介:(1470-1559)原名壁,字征明。四十二岁起以字行,更字征仲。因先世衡山人,故号衡山居士,世称“文衡山”。曾官翰林待诏。长州(今江苏苏州)人。 与很多天才型的艺术家并不类似,文征明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者,他早年因为书法不佳而无法参加乡试,因此发愤苦学,终成名家。文征明大字学的是黄庭坚,开张飞扬,颇具气势,小楷则俊秀谨严,又是另一番气度。这件《心经》写于他七十一岁之时,温和儒雅,挺拔端庄,每个字的流动感也都很强,生动跳宕,不失老成。也许正是文征明的那种“迟钝”,让这件《心经》显得更有禅意。 ——谷卿,青年书法家,中国社科院博士后 八大山人: 看似单调背后的严谨法度 八大山人早年学欧体,后来受到董其昌的影响,晚年倾心索靖书风,且在王羲之的结体和用笔技法上做了大幅度的“减法”。同时,他又是将篆书化入行草书中最成功的书法大师,在这件《心经》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匀净简约的线条,看似单调而且毫无提按,其实背后有着严谨的法度。藏裹锋芒、敛神聚力,八大山人的尝试和实践,使构成文字的线条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内涵和感染力的高妙艺术。 ——谷卿 董其昌:散淡飘逸和“世纪末心态” 董其昌是明末清初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师,他早年从颜真卿、虞世南入手,上溯魏晋,又从怀素、杨凝式和米芾等前贤妙墨中获得灵感,养成清逸散淡的优雅气息。董其昌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“画禅室”,希图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禅意,但在实践中却将禅的意味转向文人美术的语义。正像他抄写的《心经》,疏朗柔和的笔墨与其说体现的是散淡飘逸的气质,毋宁看成是一种有关“逃避”的“世纪末心态”之流露。 ——谷卿 文征明科举考试一直考到五十三岁 ,也未能考取,可谓白了少年头。五十四岁时受人推荐到了京城朝廷,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,故称“文待诏”。 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,求其书画的很多,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,文征明心中郁郁不乐,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,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,五十七岁辞归出京,放舟南下,回苏州定居,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,不再求仕进,以戏墨弄翰自遣。晚年声誉卓著,号称“文笔遍天下”,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槛。 文征明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不许参加乡试,因而发愤图强,终于成为诗、文、书画方面的全才。他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之一,又和沈周、唐寅、仇英合称“明四家”,与唐伯虎、祝枝山、徐祯卿并称“江南四大才子”。 其人书法各体无一不精,尤其以行书、楷书为人所称道。 他的所有作品,都笔笔工整,即使是快到九十岁时也是如此,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。他一生孜孜不倦,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为人书墓志铭,未待写完,“便置笔端坐而逝”。 文征明享年90岁,年高望重,门生众多。 王世贞在《艺苑言》上评论说:“ 待诏(文征明)以小楷名海内,其所沾沾者隶耳,独篆不轻为人下,然亦自入能品。所书《千文》四体,楷法绝精工,有《黄庭》、《遗教》笔意,行体苍润,可称玉版《圣教》,隶亦妙得《受禅》三昧,篆书斤斤阳冰门风,而楷有小法,可宝也。”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,稳重老成,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。虽无雄浑的气势,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。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,在尽兴的书写中,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。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,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。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