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高仿字画馆 |
电话: |
传真: |
邮箱:
admin@126.com |
地址:
北京荣宝斋大厦 |
|
|
| |
书画知识 |
发布时间:2014/5/25 | 浏览次数:381 次 |
宣纸是写字绘画的一种专用纸,因产于宣州府(今安徽泾县),故称宣纸。宣纸起源于唐代,在唐代还被列为"贡纸"。 在宣纸产地流传着一段有趣的传闻。相传唐代宣州有个造纸的工匠叫孔丹,他的老师去世后,留传给他一幅画像。他精心地收藏着画像,但没过多久,这幅画像就变了颜色,而且还长了许多霉斑。孔丹对此十分难过,发誓要创造出一种不变色、不长霉的、不老化的纸。虽然多次试验,终不能如愿以偿。一次,他来到安徽宣州,路过一条小山沟,看到有青檀树倒在水中。因长时间的浸泡,有的树皮已腐烂,露出了细长的纤维,但颜色却很洁白。孔丹想,是否可用此纤维试制作纸?经过多次试验,多次的失败、钻研,最终制出了一种洁白如玉的纸,这便是宣纸。 最早的宣纸用料以青檀树皮纤维为主要原料。青檀树,落叶乔木,木质坚硬,是我国的特产树。这种树最高可达20米,径围最大为1.7米。树皮呈灰色,叶卵形,叶缘有细齿。花单性,雄花簇生,雌花单生。青檀喜钙质,多扎根在石灰质土壤及岩石缝隙中。青檀有一特性,当长到一定年头时,树皮便会自然裂开,掉落。于是它的树皮,成为献身于人类文化事业的天生佳品。檀树遍及安徽、江苏、浙江等省,尤以安徽的泾县、宣城等地最多。 宋、元以后又用桑、麻、竹、楮等十余种原料为宣纸的用料。制出的宣纸质地细密、柔软坚韧、颜色洁白、吸墨均匀,光而不滑、薄而能坚、不腐不蛀,不怕水浸日晒,久存不变色。在书画中能够表现出笔墨的浓淡润湿,变化无穷,能使画面别开生趣。 明代的世宗和高宗皇帝都酷爱书画,上行下效,使宣纸需求量大增,更使宣州等地的造纸业一片兴旺。到了清代宣纸又远销到欧洲,还荣获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等,声誉世界。 宣纸品种计有60多种。根据配料的不同,可分为三大类:特净类、棉科类和净皮类。每一大类又按尺码不同,分为四尺、五尺、六尺、还有八尺、丈匹、丈二、丈六和特大幅。另外还分单宣、单夹宣、双夹宣、三层夹宣等。 郭沫若先生对宣纸给予了高度的评价,说是"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,中国书法和绘画离开它则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"。宣纸还是字画装裱的重要用纸。它不仅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,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。
书 法 样 式
中堂
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。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(分四尺、五尺、六尺、八尺等)。因为尺幅比较大,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 作品布局的能力。在创作时,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,要使它们之间主次 有别,相应生辉。落款切忌暄宾夺主。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,布局时应留出余地。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,以避免形式的死板。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 一行或数行,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。印章要小于款字,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 上位置,盖在款字的下方,也可盖在款字左侧。
条幅
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。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。安排章法时,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,精心构思,立意要新。在创作时,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 关系,落款要错落有致,自然生动。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,布局时应留 出余地。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,以避免形式的死板。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,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。印章要小于款字,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 上位置,也可盖在款字左侧。
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:
① 写成两行或三行的。 两行的格式。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,中间留出较多空白。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,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。落款通常写在 第二行的末尾,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。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。 三行的 格式,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,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。落款可在末行下端,底端略高于一、二两行正文的位置;也可另行写款,款字应短于正文,上下不宜 与正文平行。
② 居中写一行(少字数)的。 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、警句或一句诗词等。字数较少,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,以求生动。落款可分单款、双款。 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。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、作者的名号,也可只写 作者名或号。印章盖在款字下方,一般以两方为宜,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。落双款,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,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,若 是赠送作品,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,称谓及雅正、惠存,清赏等字样。 对联
对联,又称楹联。分为上下两联,右边的为上联,左边的为下联。上下联的尺寸可与条幅等同,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。对联的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,只 能是对仗的句子(上下联字数相等,平仄相对、一般字不重复出现),包括对偶 句(俗称对子)、律诗中的中间两联(颔联、颈联)。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、七言,也有少到三字一联,多到数十字、上百字一联的。律诗则分为五言、七言两 种。五言、七言的对联,在安排章法时,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。十字以上的对 偶句,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(注意书写顺序,上联从右向左,下联则从左向右。落双款,分别于上下联的未尾,款字略高于正文底端)。上下联字的位置一般要 基本平行。处理好一联内上下字的大小、收放的变化,及上下两联间的呼应,令 上下两联成为一个整体。
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。上下款,上款写在上联右边,下款写在下联左边。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、篇名等内容,如"黄庭坚登快 阁诗句。"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、号,以及书写地点、时间等内容。如"丙子闲堂书于北京。"若是赠送作品,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、称谓及雅正、惠存、 清赏等字样。如"文英女士惠存。"若是别人请你写的一幅作品,上联则写请你作书人的名或号,称谓外加上"嘱书"等字样。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。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、作者的名号,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。印章盖在款字 下方,一般以两方为宜,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。
斗方
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。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的一半。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。因为行列多,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、开 合、呼应及节奏变化等。在创作时,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,款字一般小 于正文,要自然生动。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,布局时应留出余地。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,以避免形式的死板。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,上 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。印章要小于款字,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。
扇面
这里专指折扇扇面,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。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,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。这种独特的样式,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,做出恰 当地安排。
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。
(1)充分利用上端,下端不用。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,从右至左,依次安排。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。款宜长些,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,印章宜小于 正文。
(2)写少数字,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,横排书写二至四字,要收放有度,落款可写数行小字,与正文相映成趣。
(3)上端依次书写,下端隔行书写,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。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,而下端拥挤的情形,达到通篇的和谐。这种格式,先写长行,以五字左 右为宜,短行以一、二字为宜。落款要精彩,一般写在正文后面,一行或数行均 可。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。
平方尺
“平方尺”实在是个有趣的概念,书画交易中(尤其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),常常是“某某多少钱一平方尺”,越大越贵,而 ... 而其中的“尺”是指我国比较古老的度量单位—— 鲁班尺。其中最为常见的四尺宣纸,其尺度约为68×137厘米,五尺约为80×150厘米, ...
书画作品规格对照表
宣纸规格 八尺 六尺 四尺 四尺对开 四尺斗方 四尺三裁
对应面积(平尺) 26 16 8 4 4 2.8
对应规格(cm) 120*240 95*180 68*136 34*68 68*68 45*68
教你如何辨别宣纸与书画纸
教你如何辨别宣纸与书画纸
1r[论起宣纸和书画纸,大多数人的概念是:宣纸是一种价格昂贵的高档书画用纸;书画纸是一种价格低廉的普通书画用纸;宣纸一般用来作书画创作;书画纸是书画初入门者的练习用纸。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吸墨性。除此之外,人们对二者的实质性区别不甚了了。现实生活中,一些不法厂商为牟取利润,将低档书画纸盖上宣纸印记,用来蒙骗消费者。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分辨能力,不少消费者因此上当受骗。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也遭到破坏。 ?R QQWd
宣纸与书画纸,虽有类似之处,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一、原料成份;二、制作工艺;三、使用效果;四、保存时间。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差别,就能正确辨认和使用。 宣纸的原料结构是青檀皮和燎草,这种原材料配比已沿袭了近千年,至今不变。宣纸的制作过程分两个阶段:原料制作和纸张制作。原料生产的特点在于:生产周期特长。制作不厌其烦。檀皮和稻草要用山泉水浸泡,经浸渍、蒸煮、拣选、摊晒,加上日晒雨淋露炼漂白等自然加工,使每一根青檀皮,每一根稻草都洁白如棉,柔而有韧,原料制作方告结束。仅次一项就需要8-10个月。可以说,宣纸的独特,就在于它的原料独特。原材料制作的艰辛、复杂,超乎常人的想象,每一张宣纸的来之不易,由此可见一斑。 纸张的制作工艺,自唐代以来一直保持传统的手工操作:采用竹簾过滤抄捞法进行捞纸;用火墙烘烤、人工揭贴的烘干发晒纸;在检验工序,是逐张逐张目测手检。在制作丈二、丈六、丈八、二丈等规格的宣纸时,更能显示宣纸操作工艺的精妙与独创,8-16捞纸工分站纸槽四周,共持一张纸帘,心有默契,手上协调,既小心翼翼,又沉着果断。如果一个人有一点闪失,就会造成前功尽弃的后果。宣纸的外观很平常,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。它的传奇色彩始终令社会各界人士关注。如刘海粟、尹瘦石、吴作人、李可染等一大批书画艺术家,不顾年迈体弱,路途遥远,专程来厂参观了解宣纸的制作工序,他们感慨地说:我们用了一辈子的宣纸,却不了解宣纸是怎么造的,所以,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来看看。一来为了却心愿,二来是向宣纸工人师傅们表示我们的感激之情。他们欣然命笔,分别题字、作画,纷纷感叹宣纸的得之不易,赞扬宣纸的绝佳奇妙,不愧为民族瑰宝。 宣纸之所以倍受书画家的青睐,就是它具有其它纸类无法与之相比的润墨效果。宣纸采用特殊的工艺和特殊的原材料制作而成,因而有吸附默粒和扩散墨液的效果。特别在使用毛笔书写的时代,宣纸使用范围仅限于上流社会。因它生产周期太长,造价昂贵,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全社会的需要。宣纸的润墨效果主要体现在:一是润墨匀称,无论是重写还是轻描,都能显示清晰的层次,书画家们在画山水的时候,这种“墨分五色”的层次感凸现得尤为明显。二是几笔相交,均留笔痕;笔痕交叉处,浓淡有致,能充分展示画的意境,产生出作品的立体效果。浓墨乌而鲜艳,淡墨淡而不灰,书法家们在宣纸上笔走龙蛇,是作一气呵成的草书,还是一丝不苟的篆楷,都能随心所欲,挥洒自如,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妙味。不仅如此,宣纸在着墨后,由于自身的青檀皮纤维分布均匀,不含杂质,从而不变形、不起拱、不起翘,具有稳定性。 宣纸的耐久性也是由自身的原材料特性所决定的。原因是原材料经过反复的石灰浸渍、蒸煮和长时期的日光雨露漂白后,化学反应趋于稳定,青檀皮初燎草中容易产生质变和虫蛀的木质已被消除。青檀皮的坚韧纤维使得纸张坚固而耐久。现保存完好的历代书画艺术珍品、古籍、文献、印谱,历千年而不腐,就是宣纸“纸寿千年”最好的佐证。 _Y
=aag*
书画纸,只是一种具有润墨特性的普通纸张。无论是它的原料成份,还是制作工艺、使用效果和宣纸都不可同日而语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增,书画纸也就应运而生。书画纸的主要产地为浙江富阳、广西都安、四川夹江、河北迁安和安徽泾县。起初的书画纸原料五花八门,有龙须草浆、木浆、竹浆、废纸浆等,书画纸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;逐渐地,书画纸采用由湖北、河南两地所产的龙须草浆作原材料。书画纸现时的年产量仅泾县一地就逾5000吨。 龙须草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,我国黄河以南的丘陵地带生长较多。每年秋季叶落之际,也就是龙须草收割之时。农闲之际的农民,将收割龙须草当作一项副业,售给造纸厂换取经济收入。造纸厂家将龙须草制成纯干浆板,再售到各地,用来制造书画纸或文化用纸。龙须草的制浆过程,与麦秸杆一样,都是通过破碎、打浆、漂白、烘干等,机器流水作业。由草变浆,只需二到三天时间。龙须草的成浆工序简单并经过强化处理,所以,它的杂细胞、杂物质含量多,不可避免地影响纸质。 由于龙须草的性质较柔软,被制作成浆板后,只要用水浸泡,会很快溶解。书画纸厂家购回浆板后,由浆板浸泡成糊状,用打浆机将其打匀,即可入槽抄捞。同样,由浆板制成书画纸,也只需三天时间,也就是说,从龙须草到书画纸,它的全过程只有五天左右。 至于书画纸的润墨性能,则完全在于其自身的易溶特性。和宣纸相比,书画纸的润墨形式表现为:不规则、不匀称;表现不出层次,只是一味地渗透。初学书画者用来练书法较多,如用来练习绘画,就不够理想,纸的特性限制了使用者的构思及想象力。最重要的一点,在纸的抗老化及耐久方面,同宣纸的“墨韵千秋”相比,书画纸无法望其项背。它的保存寿命只在数十年间。如保管不当,甚至更短的时间就会褪色、虫蛀。 &{=;-?h%D
一些客户反映,他们在八十年代中期用书画纸创作的作品,现已经面目全非,褪色严重,周边遭虫蛀,墨色亦已发灰,他们因为当初贪图便宜或缺乏辨别能力,没有购买到真正的宣纸,才导致今天的后果。 那么,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,如何识别宣纸和书画纸呢?一是肉眼分辨法:拿起纸,对着光亮透视,你会发现宣纸上面密布着云朵样的丝状物,这些丝状物,就是檀皮纤维;还能发现燎草的筋丝(一张纸上总能有8到10条2-3毫米长)。而龙须草制作的书画纸上不仅没有,相对而言,它表现得过于洁白。二是着墨法,用笔把较淡、淡、较浓、浓的四种墨痕描于纸同一处,观察纸的受墨效果。如果是宣纸,它能清晰地显示笔痕与层次,而书画纸,在笔痕交叠处显得模糊,尤其吸附重、浓的墨汁后,纸张由于纤维度差,会因难以承受而断裂,人们在鉴别纸张时一般采用第一种方法;而专业人士往往采用两种认别方法。当然,最稳妥的办法是认清商标。
平方尺何以定位艺术品的价值
来自:玉龙收藏网
书画交易古已有之,但是,画家卖画按“平方尺”算价钱,却不知从何时起。仔细想想,“平方尺”实在是个有趣的概念,书画交易中(尤其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),常常是“某某多少钱一平方尺”,越大越贵,而画的质量常被抛到一边。同一个画家,画同一个题材,甚至画面构图也完全相同,但价格总以大小来决定。大画不一定难画,小画也不一定好画。画大画需要画家具备豁达的心性和对画面出色的驾驭能力;而画小画要画出大气象,也绝非易事。有人擅长画大画,有人小画画得好,若都以“平方尺”论价,还真很难说出谁吃亏谁占便宜。
“平方尺”是指在中国名家书画的市场交易中,作为一种计价单位衡量书画价值的大小。由于中国画不同形式的创作需要,宣纸一般分为四尺、五尺、六尺、丈二几种。而其中的“尺”是指我国比较古老的度量单位——鲁班尺。其中最为常见的四尺宣纸,其尺度约为68×137厘米,五尺约为80×150厘米,六尺约为95×175厘米。四尺对开或者三开即是将四尺的宣纸对裁或平均裁成3份。通常的说法是,四尺整张的宣纸就是八个平方尺,四尺对开即四平方尺,依次类推,计算出的每个平方尺的幅度大约是33×33厘米的面积。
另外,“形制”与“平方尺”之间又存在某种行内约定俗成的换算关系。立轴一般以直幅画心为主,画心如为四尺三开或四尺六开,一律按三平方尺或一平方尺半计价,超过此两种规格者,按实际面积计价。而条幅的方尺则以其长度来定,宽度不足一尺仍按一尺计算,超过一尺则按实际面积计算。对联一般按幅长而论,其方尺与幅长相同的条幅相当,如四尺对联与四尺条幅的平方尺和价格基本一致。但对联上的字数与价格则成正比。横披的形制为画心竖短横长,一般竖长为一尺,横长不超过四尺。扇面虽幅不过尺,但在市场交易中屡以高价易手,因此扇面的面积一般按一平方尺半计价,而成扇则以两平方尺计价。另有一种市面上较为少见的团扇画,其面积一般以直径而论。手卷一般以横长而论,横长越长,每平方尺的价位越高,其每平方尺的价格常按同一画家其他形制价位的150%~200%计算。
影响书画价格的要素有很多,书画的平方尺就是其中之一。由于书画作品是按平方尺计价的,故而导致市场片面追求尺幅的现象,认为作品的尺幅越大越好。中国画是讲究布白艺术的,“计白当黑”是很重要的画理,一幅画面不是以画得是否“满”为优或劣的评判标准。在书画交易中,曾发生过这样的“黑色幽默”:某一书画爱好者向一位人物画家求画,因画家对出售价格不满意,便在画幅上画了一个孤零零的老头面对一副棋盘,购画者认为其画过于简略,要求再“加”几笔,画家要求如果达到某某价格,便添一童子,再加若干,可加背景等等。书画交易到了如此境地,也算是商品交易中的一大奇观了。无论从历史价值、文物价值、艺术价值和不可再造性来分析,按照平方尺的标准来买卖书画都是不合理的,这种现象无疑违反了正常的规律。
书画作品的价值首先体现在“真”字上。在真迹的前提下,先看是否是“精品”,是否是画家的精心之作、代表之作、创新之作,然后再去判断它的价值。书画爱好者搞收藏,首先要培养精品意识,书画的平方尺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值,不能过于拘泥。(据《美术报》)
闲话收藏——文房四宝
学写毛笔字之前,首先得准备必备工具,那就是古人称之为“文房四宝”的笔、墨、纸、砚。
第一节 毛笔
一、毛笔的种类
在挑选毛笔之前,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毛笔的种类和性能。
毛笔的种类很多,笔头都是用动物的毫毛加工所制。所以人们往往以笔毫弹性强弱的不同来进行分类。一般分为硬毫笔、软毫笔与兼毫笔三种。
(一)硬毫笔
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,常见的有兔毫、狼毫、鹿毫、鼠须、石獾毫、山马毫、猪鬃等。
1. 兔毫笔
兔毫笔历史悠久,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。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,把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。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。紫毫是取兔子背脊(又称箭毫)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,质软而毫健。花白比较挺利,不如紫毫柔软。
2.狼毫笔
这里的“狼”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,而是黄鼠狼。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,弹性比兔毫笔稍软,比羊毫笔硬,只是质较脆,不耐摩擦。
3.鼠须笔
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,所以性能坚挺。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《兰亭序》的。
其他硬毫笔,如山马毫、石獾毫、猪鬃笔等,笔性特别坚硬,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,不易选用。
(二) 软毫笔
软毫笔的弹性较小,较柔软。一般用羊毫、鸡毫、胎毫等软毫制成。
1. 羊毫笔 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,其性能软于紫毫笔,由于羊毫较细、较长,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。
2. 鸡毫笔 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,其性能软于羊毫。
3. 胎毫笔 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,其性能极柔软。南朝萧子云(487—549)就使用过胎毫笔,可见其历史之悠久。
(三)兼毫笔
“兼毫”,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。亦即以硬毫为核心、周边裹以软毫,笔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。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。比分“三紫七羊”、“七紫三羊”、和“五紫五羊”等。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的兼毫笔,以尺寸的大小分“小白云”、“中白云”、“大白云”。也有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,以加强其弹性。
以上硬毫、软毫、兼毫三种不同性能的笔用途也各不相同。宋以前的书家大多用硬毫笔书写,到明清,书家写的字越来越大,笔也有硬毫笔转为羊毫笔。因为羊毫较长,宜于制成大笔写大字。大致上写行书、草书一般用硬毫笔比较爽利,便于挥洒,易于起倒得势:写楷书、隶书、篆书用软毫笔,易于滋润饱满。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。既可以用硬毫笔来写楷书写篆书、隶书,也可以用羊毫笔来写行草。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就用长锋羊毫笔写草书,既能写的刚健挺拔,又能柔韧涵蕴。由于笔锋长,蓄墨多,蘸一次墨能写好几个字,易表现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的气势及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。又因为长锋羊毫笔柔软且长,东汉蔡邕说:“笔软则奇怪生焉。”故容易产生变化无穷、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。但是,羊毫笔柔软,特别是长锋羊毫笔,笔按下去后就趴下散开弹不起来,难以掌握。这时候全靠书写者以运笔的技巧来调节笔锋,而硬毫笔比较好使,由于它的弹性强度大,笔压下去再提起来时,笔锋能回复到原来凝聚的状态,所以起倒自如,颇为得心应手;但由于笔毫较硬,极富弹性,笔画又会显得过于锋芒毕露而圭角丛生,这是硬毫笔的弊端。总之,用羊毫笔要写出刚健挺拔的字来,用硬毫笔要写出平和柔韧的字来,都是很不容易的事。
对于初学者来说,如果一开始就用硬毫笔,运笔无需多少技法比较省事,因为笔会帮你大忙,但久而久之,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笔,一旦拿起羊毫笔来顿感寸步难行。相反,如果你初学时即用羊毫笔来练字,虽说开始时难度大一些,必须用提按换锋的方法才能写出合格的笔画来,但也因此而学会了使用软毫笔的方法,随着联系时间的增加,慢慢就会得心应手、应用自如。这时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笔来写,会感到轻松好使。
古人对于笔的使用也有很多经验之谈。认为初学时不易买很好很昂贵的笔,而主张使用劣笔,因为你如能用劣笔写出好的字来,用好笔就会更称手,写的更好。相反,如果一上来就用很好的笔,一辈子就只会使用好笔,一旦遇到差一点的笔就写不好字了。当然也不能用太差的笔来练字,这对于初学者来说,会增加难度。初唐大书家欧阳询就有“不择纸笔,皆得如志”的记载,备受同时代的虞世南的称道。
另外,从经济角度来说,正宗的狼毫笔很贵,好的“大兰竹”要卖一两百元一支,而普通的羊毫笔只要两三元,稍好一点的五六元一只足矣。而且狼毫笔因为笔毫硬,容易磨损,使用时间不畅,而羊毫笔软且经久耐用。初学者还是买一只羊毫笔经济实惠。
在买笔之前还要了解一下毛笔的型号。毛笔因型制的不同又分小楷、中楷、大楷,再大就是屏笔、联笔、斗笔、植笔等。由于各个笔厂的名称、牌号的不同,大小也各不相同。初学者可以买一支长锋羊毫笔,笔锋长度在四五厘米左右,直径在一厘米左右,这样的毛笔可以写七厘米见方的大楷字。对于刚学毛笔字的人来说比较合适。
二、 选笔的窍门
古人对毛笔的要求很高,必须符合“尖”“圆”“齐”“健”四项标准,称之为笔有“四德”。
尖,指笔头要尖,也就是笔毫凝聚在一起时要锋利。圆,指笔的四周遥远壮饱满,成圆锥状,不可在某一弧面上有缺陷或凹槽,不然的话,写到这一面时笔画就会出现缺角,不够圆满。齐,指笔发开以后,笔毫的长度要内外一致。检验的方法是,将发开的笔用手指把笔毫捏扁,使笔尖如油画笔似的呈扁平状,这时可清晰的看清笔毛的长度是否一致,好的笔应该齐平划一,书写时齐心合力,笔画圆满,起倒自如。差的笔笔毛往往高低参差,书写时在转折挑剔或出锋处常有笔毫露在笔画之外,古人称它为“贼毫”。健,指笔毫要有弹性,笔力挺健。笔按下去,笔毫铺开;笔提起来,笔毫自然回复到凝聚状。差的笔按下后就聚不起来,说明杂毛多,笔力不健。
我们在选笔时,理所当然要选具备“四德”的笔,但实际上柜台里拿出来的笔,笔毛都用胶水联合在一起,因此只能检查笔的“尖”和“圆”,至于“齐”与“健”,只有待笔发开来以后才能检查。我们可以先看一下笔锋是否尖,因为胶过的笔都是尖的,这时就不能选太尖的,因为过于尖细恐怕是几根尖毫胶过的结果,说明笔毫的锋不够齐。我们应该慢慢转动笔杆,仔细检查笔的外围笔毫是否每根均由根部一直到锋尖,其笔锋是否由每根笔毫共同凝聚而成。当然,我们也不能选笔锋已秃的毛笔,如果新笔已经很秃了,等笔发开就更是秃笔一支。我们在转动笔杆的同时要检查笔毫的周围是否圆满,有无缺陷或凹腹。另外也得仔细检查笔毫是否细,是否挺直。如果笔毛弯弯曲曲,又很粗糙,说明笔不好,待笔发开以后,笔毫会弯曲交错,笔锋不可能挺拔,笔腰会往外鼓,俗称“大肚子”,书写起来就缺乏弹性,不够劲健。好笔的笔毫根根挺直,能万毫齐力,笔就劲健。
此外,我们尚可检验的就是笔杆是否圆直,可将选中的笔在玻璃柜台上滚动一下,若滚得很圆很匀,说明笔杆圆而且直,若是滚动时笔有节奏的打浪,说明笔杆不圆不直。这种笔在运笔转换方向时不够灵活。
三、新笔的使用
新笔使用前要把笔头上的胶水泡开,这叫“发笔”。发笔时切忌用开水烫。因为开水一烫笔毫会弯曲变形。应该用温水浸泡,令其慢慢的自然发开,切不可性急的将新笔用力揿压,这样会把笔毫折断,使用时会脱毫掉毛,影响毛笔的使用寿命。对待考究的好笔更应爱惜。为了不让其笔锋应接触盛水容器的底部而受损伤,可以设法让笔空悬在水中,让其自然溶开。
也有人主张笔不要全部泡开,只将笔毫发开三分之二,意欲纯用笔的锋部,使其富有弹性。但这就使长锋笔变成短锋笔,大楷笔变成小楷笔了,蓄的墨相应减少,不利于挥洒,故应将笔毫全部发开,然后将笔提出水面,用手指将笔上的胶水轻轻的顺着笔毫往下挤压干净,再把笔浸入水中,来回轻轻晃动使笔中的胶水全部融于水中。切忌用力摇甩,更不能笔锋朝上对着自来水冲,这样会伤笔。待笔上的胶水洗净后就可蘸墨书写。
掭笔蘸墨也有讲究,一般将毛笔倾斜,使笔毫锥面接触砚面,然后顺着笔毫方向掭笔,并不断转动笔杆,边掭边转,把笔毫掭齐掭尖,使其成圆锥状。切忌倒行涅逆施,逆着笔锋捣笔。如果嫌笔中墨汁太多,可在砚边上刮去些,使笔中的墨汁适宜,到掭尖掭圆为止。
四、写完字后毛笔的处理
不少初学者做事马虎,写完毛笔字把笔一甩就不管了,这是很不好的习惯。因为墨汁里有胶水,要不了多久笔就胶死变硬,如果这时笔毛恰好是开叉的或者弯曲的,干硬后再用,笔毫仍然是开叉的或弯曲的,再也回不到原来挺直的状态。笔用完后也不能泡在砚台里或浸在墨汁瓶里,否则时间一长笔锋会变形,再也回复不到圆锥状态。
毛笔用过之后一定要将墨汁洗干净,像发笔一样在水中轻轻晃动,待笔洗干净后把笔提出水面,将笔中的水抹净,将笔毫抹直抹尖,如新发时那样使笔毛长期处于挺直的状态,然后将笔悬挂起来,笔尖要自然垂下,让其阴干。一般情况下也不要使用笔套,因为毛笔往笔套里插的时候,笔毫容易被笔套挤压得变形或折断。常用的小楷笔,因使用频繁老是洗笔也麻烦,往笔套里一插很方便,笔套的口径一定要大于毛笔的直径。有人爱将洗过的笔往笔筒里一插,笔尖朝上,笔中的水会往笔根淌,久而久之会烂根、脱毛。因此最好还是洗净后悬挂起来。
写过字后未洗笔,墨已干在笔毛上,再使用时像发新笔一样用温水慢慢发开,发笔的时间要更长一些。
第二节 墨
一、墨的种类选择
墨是写毛笔字的黑色颜料,古时候以矿物质氧化锰为墨,叫石墨。汉以后开始用松烟造墨。宋以后开始生产油烟墨。
(一)松烟墨
油烟墨是用松树枝熏出来的烟灰掺以动物骨胶捣制而成。由于骨胶会腐,故配以麝香、冰片、猪胆等药材防腐,并能解胶而增强墨的渗透力。
(二)油烟墨
油烟墨是用猪油、桐油(现在多用煤油)熏出来的烟制成的。油烟墨,色黑而有光泽;松烟墨,色黑而沉着无光。
墨的质量也有优劣之分。好的墨要求质细、胶轻、色黑、声清。
质细,指墨锭内无砂子杂质,烟质细腻。胶轻,指骨胶不能太多。胶重了,稍一研墨已很稠,但书写时笔画不黑,还滞笔。好墨胶轻,磨不多时色已黑,又书写流畅。色黑,指墨色要黑,若泛紫光则更佳。声清,是指磨墨时听不到研墨的声音,说明墨无杂质。另有一说是指敲击墨锭声音很清脆,说明胶轻。具备以上这些优点的好墨由于胶质不多,故比较脆,容易跌断,因此要注意保存。
二、磨墨的方法
先在砚池里放少量的清水。水多了,磨墨时容易晃出砚池,墨锭浸泡在水中也会使墨汁变松软而出现小墨块屑,一旦溶于墨汁里会影响磨墨的质量。如果写大字需墨量多,可分几次研磨,将磨浓的墨汁倒入别的容器,再在砚台里加些清水继续研磨。
磨墨时注意将墨锭捏正、抓平,重按慢磨,不能图快,要顺时针方向沿着圆砚的边壁画圆圈,研磨范围要大一些,不要在砚池的中心小范围的研磨。
磨墨时要求手臂悬起,与桌面平行,手执墨锭犹如执笔姿势,要用腕和臂的运动来磨墨。如果将手臂搁在桌上,只用手腕和手指的转动来磨墨,墨锭会被磨出一个斜角来。
磨墨是练习写字基本功的一种很好的手段。用正确的方法磨墨,等于在练习画圆。经常磨研,习惯成自然,拿起笔来就会画出一个很圆净而且粗细一支的圆圈来,这对以后写字,特别是写草书非常有利。
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曾以楹联“读书真事业,磨墨静功夫”鞭策学生。当代另一位书法大师高二适先生也有“人言磨墨墨磨人,磨穿铁砚始堪珍”的诗句。他们都道出了磨墨能培养人的耐心,锻炼人毅力的丰富内涵。
墨要磨浓,这“浓”是有一定限度的。太浓了,稠如泥浆,胶住了笔,难以写字;太稀,墨水渗透太快,笔迹会在纸上洇出一大圈水渍影,使笔画模糊不清。墨浓要适中。
怎么才算适中了呢?从研墨的痕迹中可以看得出来:如果墨锭磨过后,墨汁很快把研磨的痕迹淹没了,说明墨汁还不够浓,可以继续研磨。磨墨是很费时的,可以边磨墨便看书或读帖,不要浪费时间。如果墨锭磨过的地方留下清楚的研磨痕迹,同时,墨汁慢慢地将磨痕淹没,说明浓度适中。如果墨过后的痕迹静止不动,说明太浓了,可以适当稀释。另外一种检验浓度是否适中的方法是,用笔尖蘸少许墨在宣纸或元书纸上点一下,看墨点渗出的情况,如果墨浓如漆、墨点略有渗出,证明已磨好,可以写字了。
磨墨好后要注意两点:一,墨锭不要留放在砚池里,防止墨锭胶在砚面上取不下来;二,要把墨锭上的水分揩掉,免得浸水的部分墨汁酥松而掉下墨粒来。
三、墨汁的使用方法
墨汁有两种,一种是书画墨汁,一种是普通墨子。性能和用途也略有不同。
书画墨汁有一得阁、中华墨汁、曹素功等品牌,其浓淡适中,又不滞笔,利于挥洒,故为书画家说乐用。用这些墨汁写的作品墨迹不会洇出,可以装裱。不过,墨汁都属“宿墨”,是指隔夜磨的墨。隔夜的墨胶会凝滞,流动性就不如新磨的墨好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,可再兑一点清水,然后用墨锭稍加研磨。
用书画墨汁虽然方便,但含有防腐剂石炭酸,故对宣纸有腐蚀作用,用墨汁创作的书画作品年代久远后,墨迹处的纸质易风化。
还有一种普通墨汁,价格比书画墨汁便宜的多,书写很流畅,缺点是不能装裱,因为一遇水,笔迹处就会洇出墨汁来。但对初学毛笔字的人来说,却是价廉物美的佳品。
为防止将笔中的水分带到墨汁瓶中造成墨汁变质,使用墨汁写字时,要将墨汁倒在砚池里用,用多少倒多少,未用完的不可再倒入瓶中。有人用过的墨汁发臭,就是将笔伸进瓶中使用或在瓶中兑水造成的,因为水中有微生物,特别是夏天,很容易坏墨。
第三节 纸
一、写毛笔字的纸
书法作品一般都写在宣纸上,因为宣纸最善于表现墨色的枯湿浓淡。但宣纸原料为檀树皮,制作工艺复杂。古人有“片纸非容易,措手七十二”之说,故宣纸价格昂贵。初学毛笔字一般用元书纸、毛边纸等价格低廉的纸。
我国古代的一些大书法家,甚至不用纸也练字。汉魏的大书家钟繇就曾用树枝木片在地上练过字,晚上睡觉还用手指在被子上比划着练字,据说把被面子都划通了。唐代颜真卿自幼丧父,家境贫寒,缺乏纸笔,他母亲就叫他用笤帚蘸了红土在墙上练大字。还有个叫怀素的和尚一天到晚在木板、木盘上练草书,最后把板、盘都写烂了、写通了。他还种了一万多株芭蕉,专门拿芭蕉叶来练字。
现在造纸工业非常发达,但铜版纸、道林纸等既光滑又白净的纸不宜用来练字,因纸面过于光滑,写的纸容易飘浮,练不出笔力来。在机制纸中,旧报纸比较粗糙,吸墨性能也还可以,初学毛笔字者完全可以废物利用。
但在报纸上写字墨迹不易洇出来,笔在纸上停留时间长短都无所谓,再写宣纸就很不适应。因此,有了一定的基础,还要经常在元书纸上练字,笔在元书纸上稍一停留,墨即向外洇出,要写好会有一定的难度。宣纸性能比元书纸更敏感,渗透力更强,难度也更大。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,应该拿元书纸来练,待练到一定时候,对元书纸性能已完全掌握时,再练宣纸,就容易多了。
二、宣纸的种类及性能
宣纸因安徽宣城生产书画纸而得名,宣纸已成为中国书画用纸的代名词。现在生产宣纸的地方除了安徽外,还有四川的夹江宣、浙江的富阳宣和温州的皮宣等。宣纸是用檀树皮沤制的皮料和稻草沤制的草料,根据不同的比例配置而成。皮料占40%的宣纸叫绵连,皮料占60%的叫净皮,特净用的皮料更多,占80%,皮料越多,纸质越佳,拉力越大,越能盛得住墨。绵连较薄,不易表现湿墨及枯笔,故较适宜写楷书及小行草书,对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。纸质厚的净皮、特净很能反映墨色的变化,枯湿浓淡能表现得淋漓尽致,又能盛墨,故能写大字,写篆、隶、大行的草书。当然厚纸要比绵连难写,但表现力强,书画家都爱用。以上这些能使墨汁沁洇出来的宣纸统称为生宣。
另一种宣纸教熟宣,水墨在宣纸上洇化不出来,故适宜于写小楷或画工笔画。书法家们因熟宣无法表现湿墨的变化,一般不用熟宣来进行书法创作。
另外,宣纸的规格又以尺寸的大小分为三尺、四尺、五尺、六尺、八尺、一丈二……选购时要注意宣纸质量的优劣。好的宣纸表面光洁白匀,无杂质、黑斑和破损,用手摸时感到比较绵柔,对着日光照去,能看到一团团如棉絮般的云团,“云”越多说明檀树皮越多,纸质愈佳。也可在纸角用舌头舔一下,检验其洇化程度,如果一点不吸水,水仍浮在纸面上,说明是熟宣,如果水吸下去,并略有洇开,说明是生宣。
在使用宣纸前,先要了解一下所用宣纸的性能。如果纸质好而且比较绵厚,墨汁中要兑以清水调匀后使用;如果纸质好而且比较绵厚,墨汁中要兑以清水调匀后使用;如果纸质较薄,墨汁中可少兑甚至不兑水使用。也可先用毛笔蘸些墨汁在所用宣纸纸角上点一下,看其墨汁洇出速度及大小范围,如果洇的快、且范围大,说明纸质薄,墨要浓一些,书写速度要快一些;如果墨点洇出速度慢且范围小,说明纸密质厚,墨可适当稀一些,书写速度放慢些。有的宣纸纸质较差,墨迹会灰,要用浓墨书写,不然,字会缺乏精神。
第四节 砚
一、砚的种类
砚台是磨墨、盛墨用的必备工具,最名贵的砚台是端砚和歙砚。
端砚产于端州,即今广东省肇庆高要县。端砚的特点:“体重而轻,质刚而柔,磨磨寂寂无纤响,按之如小儿肌肤,温软嫩而不滑。”(《端溪砚史》)也就是说,好的砚台质地细腻,磨墨时,既发墨(容易磨的浓)又没有声响,而且墨还不易干燥。因此端砚的湿润细腻是驰名中外的最佳品。但价格昂贵,是收藏家的珍品,不是初学者应该追求的。
歙砚产于安徽婺源县(古属歙州),质地坚润。宋代蔡襄、苏轼都有诗盛赞歙砚,也是上好的佳品,但质地略逊于端砚。
另外还有山西绛县的澄泥砚、甘肃临洮的洮河砚,以及用砖瓦式的土坯烧制的普通砚台,叫砖砚或瓦砚。
二、砚台的选择及使用方法
对于初学毛笔字的人来说,砚台无需考究,一般的砖瓦砚就可以了。不要选雕龙刻凤的工艺砚,选普通的圆形带盖、壁薄池深的为好。一者盛墨多,利于写大字;二者用完了一盖,既防止干燥,又不易落灰。
选购时要注意砚面平整,不能有裂缝,石质细腻,但又不光滑如镜,太光了磨墨不下墨;但又不能太粗糙,砚面粗糙,磨墨声大,磨出来的墨粒太粗,影响墨韵,还会伤笔毫。
初学者,如果用普通墨汁练字,选用了一个类似于小碟子的容器野心,只要能盛墨汁、能掭笔便可以了。
砚台要注意经常清洗,保持砚面的清洁。砚池中宿墨干涸后不洗干净再倒入墨汁重新使用,墨汁里会出现好多小颗粒,一者伤笔,二者胶重,书写时笔不舒畅,三者书作在装裱时会因墨粒而跑墨。因此,古人有:“宁可三日不沐面,不可三日不洗砚”的说法。
洗砚也很有讲究,一不可用开水洗砚,二不可用硬布或杂物擦洗。古人很爱惜砚台,用莲蓬去子以后的软壳洗砚,现在可用塑料海绵来洗。如果砚台里宿墨干涸太久,已成硬块,切不可用铁丝刷或利器去剔刮,可在温水或清水中浸泡待墨块松软后,用塑料海绵擦洗干净。 |
|
|
|